結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心理健康素養十條(2018版)給大家普及一下,希望對大家正確認識心理疾病會有所幫助✳️🕌。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應該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所以我們都要重視心理健康🌹,知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二、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當前的社會現象是,很多人不願意主動求助🧑🏽🍳,認為去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咨詢師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認為病情嚴重才有必要就診;認為尋求他人幫助就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擔心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等🤹🏿。其實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有病✣🧝🏼,也不等於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於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積極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也是負責任、關愛自己🌲✴️、有智慧的表現。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於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求助的內容包括:尋求專業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三、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郁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失眠嚴重😌、興趣減退或者喪失🧚🏻、精力缺乏、有悲觀厭世的感覺🧑🦯➡️、出現一系列的軀體症狀持續兩周以上,通過自己的努力無法減輕,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工作效率下降、無法正常生活,甚至悲觀厭世😗。抑郁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並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ℹ️、尿頻等症狀🤍,嚴重是會出現驚恐障礙💴。公眾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盡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郁症、焦慮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愈,及時治療有助於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四、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範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藥物的濫用可能會導致藥物依賴及其他危害👪。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復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製後,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於停藥。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現和程度因人而異👮,應向醫生溝通咨詢,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五✶、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
作為心理老師⛏,我們都會要求學生動起來,通過運動來改善症狀🤳🏼,獲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很多學生堅持不下來🟧,甚至認為這沒有作用😴。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𓀂。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不僅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郁藥🈴。運動有助於平靜情緒✹、緩解焦慮👈,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鍛煉30分鐘以上,對於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郁更為有效。運動的方式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選擇,動起來就會有作用。
六🙍🏼、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願意去治療,不敢讓身邊的人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擔心被歧視🤙🏽。人們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於對疾病的不了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症狀得到控製後♜💝,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會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壓力。對於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和康復。我們都應該給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寬容,不歧視,不排斥,可以的話給予一些溫暖的關懷。
七🦵🏽、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註意的是,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舒緩心情🏅🎼,但弊大於利,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例如,吸煙、飲酒、過度購物、沉迷遊戲等方式👫🏼。雖然當時可能帶來心情的緩解2️⃣,但是也會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適應的問題🪢。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的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
第一,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
第二🧴,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判斷什麽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於更好的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於長遠的心身健康🔷。
八、改變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態度
要把精神障礙當成普通疾病🖥,理解堅持治療,恢復社會功能的重要性,相信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療的。對於精神障礙患者而言,他們首先是害怕👩🏽🎓🪬,怕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歧視自己,而周圍的人則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圍的異樣眼光🧍,給患者造成了極大壓力,阻礙了他們正常就醫🌟,回歸社會,恢復社會功能。實際上,精神障礙(包括失眠🪪、抑郁和焦慮障礙)其實就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這些病就像高血壓、胃腸炎一樣普通。它的病因大多來自於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失調及外界的心理壓力。要學會科學和正確認知精神疾病,按照精神科醫生的要求安心治療♨️。
九、消除一些“誤區”🎎,真的很重要
心理疾病是可以預防的,要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的方法;看病真的不丟人,有心理困惑需要周圍人的支持,大膽的告訴身邊的親人👉🏽、朋友,大膽的去尋求幫助,接納是康復的基礎;很多心理疾病患者會因為病恥感拖了很長時間,等來進行心理治療時已經相當嚴重了。如果能早點到相關心理衛生機構進行測評檢查🦒,對心理障礙的治療就會更及時有效。所以,家屬不要以“病恥感”來回避對患者的治療,越早確診和治療🏤,只會對患者的身體和生活越有利;有些病人肯來看病,卻不肯吃藥🌛,以為和醫生聊兩句就能好。從專家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焦慮🧘🏻♀️、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調整過來,一般不會到醫院來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調整,醫生也不可能用三言兩語就讓其精神障礙好轉。所以只要患者症狀達到一定的醫學臨床診斷標準✧,就應該按醫學程序治療👩❤️💋👨。然而,客觀現實是患者不願意吃藥➰,或吃一段時間就停藥,從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復,用藥的時間就得進一步延長🔛,這種情況非常普遍。要知道精神疾病用藥都是要一段時間的,甚至長達幾年;有的人吃精神藥物🌍↘️,甚至只是安眠藥🫗,旁邊的人看了就會說別吃,吃了會‘變傻’。其實👨👩👧,國內精神類的藥物基本都是緊跟國際標準,其安全和療效性都有相當高的保證🏓,絕不可能導致吃藥變傻這麽嚴重的後果。很多人不理解,特別是剛開始失眠🥈、抑郁的人🍨,把精神類藥物當成毒藥,生怕吃多了有問題,事實上,服用精神類藥物原則上不會造成心、肝、腎等大的損害,只是因人而異有些小的副作用而已。所以,一定記得,要按照精神科醫生的醫囑來,這才是康復的關鍵。
來源👨🏻💻: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健康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