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目睹親人離世🙀、好友病危”
“我的至親被診斷患有重症”
“我經歷過車禍”
“我學生時代受到欺淩”
“我遭受過家庭暴力”
“我曾經被性虐待或被性侵”
“我經歷過地震,火災”
“我經歷過戰爭”
......
情景不受控製地再現
每一次都那麽逼真🤜🏿,仿佛再次身臨其中
那不是真的💁🏽♂️,或許那只是我編造的故事;
一切都是我的錯,
我無法再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無法開口講述這段經歷🙂↔️;
我無法入睡,因為我知道我會做噩夢
......
創傷🤝,註定是一種孤獨的情感體驗🔐。
所以你當然可以選擇回避不看這篇文章🖐🏿😼,
選擇回避所有能夠引起你創傷記憶的事情,
但我們只是希望你在選擇繼續回避之前🏊🏿♂️🧜🏿♂️,
再多做一個思考,
希望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至少能夠跟我一樣,
至少,不要回避自己,
至少,做到對自己坦誠:
——“沒錯,我確實經歷過創傷”
創傷與創傷後應激障礙
我們通常會以主觀感受來形容創傷,創傷事件使我們感到極度困惑、非常害怕🚛、無助、恐懼、不安全👨🏽⚖️、被背棄、前景幻滅,它可能是單次突然發生的重大意外,也可能是反復出現或持續存在的日常生活經歷💆🏿♂️。
心理學上將心理創傷定義為一個人親身經歷或目睹他人遭受嚴重傷害、甚至是威脅生命的極度壓力性事件後,在心理上出現的損傷✦。
對於嚴重的創傷事件,一部分人可以慢慢恢復🏮,一部分人會形成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傷後應激障礙被定義為是一類在接觸極為嚴重的創傷事件後,出現反復重新體驗創傷事件,並伴有以覺醒增高和回避與創傷相關刺激為特征的心理障礙,而通常人為災難會比自然災難帶來更加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症狀表現
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Ⅲ)以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的臨床描述,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主要表現為:
•闖入性記憶。創傷事件的場景在該事件發生後可能會時不時以噩夢的形式出現在腦海中,會經常閃回,零碎但感覺逼真,就像真的再發生了一遍一樣,個體可以強烈地再次體驗到當時的那種感覺,不自覺地再現創傷🤸🏻♀️,反復體驗創傷事件👩🏻🦳;
•回避。避免與創傷有關的刺激,比如開始情感麻木,與身邊的人疏離,生理心理都會避開可能喚起創傷事件的一切線索;
•高警覺🧜🏼♀️。總感到喚醒過度💂🏿,易做惡夢,易受到驚嚇,難以集中註意力,社會功能受損🙎🏽♀️。
此外,還會有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遺忘,對未來失去信心等📀🚶🏻➡️。
這些症狀通常開始於創傷性事件後3個月內,但也有患者延遲數月或數年後發病♻️♛。
如何預測PTSD症狀🕒🎅🏻?
是否視創傷人物為另類是預測PTSD症狀最有力的指標🧓🏻。
在經歷嚴重創傷事件後, 我們自以為會被他人視為另類,這種感覺導致我們感到創傷事件似乎會永遠的改變自己,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而實際結果卻是🙎🏽♀️:如果我們內化了創傷事件,內化了認為自己是異類🧑🏿🎄、認為自己是沒有什麽價值的人的觀念, 我們反而會出現更嚴重的PTSD症狀⁉️,因為這會使我們對自我難以有積極的假設。
我們作為創傷遭遇者缺少表達渠道時,便會內化自己的消極感覺並表現為更嚴重的PTSD症狀。
實際上我們通常選擇沉默
處理方式無非是在沉默與不沉默之間選擇一種💃🏿,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嚴重創傷⚡️,是天災人禍(所以,小時候老師批評你的一句話對你產生了巨大打擊從而產生心理創傷,這種類型不是我們今天主要的討論對象)。
經歷過嚴重創傷的我們,基本上都會選擇——不說。
因為🏊🏻♀️🌬,嚴重的創傷事件📎🥻,一般隱蔽性極強🚣🏼♂️,尤其是家暴👳♂️、性侵🧍🏻、遭受虐待這種人為的創傷事件🏄🏻♀️、尤其是童年期的創傷經歷,都是很少有能夠及時披露的🦾,這常常是我們作為遭受者內心的一個不為人知的痛。由此可見我們對創傷問題的研究✍🏼,尤其是對童年創傷的研究,尤其是對人為創傷的研究🧳,不僅僅是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深度的問題。
但是,在沉默還是不沉默這兩種應對方式的選擇上🔬,無論是如何選擇,創傷都既已存在。
治愈創傷
最為廣知的治療方法是暴露法,盡管暴露法被認為是成功的針對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方法,但是🚵🏼,重新經歷創傷非常痛苦,所有的人都想逃避痛苦,很多人無法逾越這一步。
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認為,再現創傷只會走的更遠。津巴多經過多年的研究,並結合咨詢治療實踐,開創了“時間觀療法”😋,即擁有高度的過去積極觀,較高的未來導向觀以及中度選擇性的現在享受觀的混合。
也就是說,在經歷過嚴重創傷事件後👨🏽🦲,我們最主要的力量來源,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在我們處於無助的狀況之下時,唯有自我感知和自我應對才是至於創傷的良藥,也就是我們近幾年關於創傷的研究中常被提出一個新的保護因子-修復力。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保護因子🧑🏿💼,比如心理一致性🗒、社會支持等,但近年來最多被提煉出的詞還是“修復力”。有的人經歷了這個創傷⛑️,有的人有著同樣的經歷,甚至出自於同一個家庭,但為什麽有人就沒有發展出嚴重的創傷狀況🤩,有人卻發展出來了🍘,因此提出來“修復力”這樣的概念🎬🤒。
“修復力”(resilience)大概是我們身上最神奇的事情之一。我們經歷了重創我們的災難和創傷,但我們仍然有能力修復這些創傷🧏🏼♂️,重新回到健康正常的生活軌道👨🦯。
“你們並非天生具有從苦難中康復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煉的,然後當你們需要時就可以用到它。” 這是桑德伯格在伯克利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一位能坦然講述自己痛失丈夫的創傷經歷、並正在逐漸學會應對創傷的偉大女性🖇。
願你感同身受
我們都經歷過創傷🏋️,
我承認它確實深深地影響了我,
我現在很清楚我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
而且現在也不想改變🤹🏼♀️,
我需要做的是平衡我自己。
這是我生命經歷中的一部分,
我知道當時真正發生了什麽,
我是誰👺,我很清楚。
我曾經封閉自己,之後好幾年,
這些碎片都積累在我心中,
幹擾我的正常生活。
我失去了自我的感覺。
好像從那以後很多年👨💼,
我都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自我概念。
當我意識到我既然無法改變這件事,
而生命還是要繼續時,
我慢慢放下了這件事,
慢慢放開了自己。
自從我放開了自己,
我的精神好像就越來越有力量了。
我永遠不會忘記它,
但是我不會再讓它破壞自己。
只有愛自己,
才是終身幸福的開始👰🏼♂️。
而天下萬物的來和去,
都有他的時間。
來源:http://xgc.njnu.edu.cn/info/1098/2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