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永恒的話題🩱。根據薩提亞的家庭治療理論🚪,當最基本的愛和被愛的渴望受到威脅時😂,壓力下的人們會表現出不平衡,也許會去討好、責備、超理智或是打岔,從而維持一段關系🫱🏿。為了表現出人們對自我價值的內心感受,薩提亞以一種誇張的方式發展出了溝通姿態的概念,具體的五種溝通姿態如下:
第一種溝通姿態🧗🏼♀️:討好
我們常常見過這樣的人,他們是好好先生、好好女士♿。他們很少說不,他們會對他們在交往中的人和情景予以充分的尊重,卻不重視她們自己的感受。他們會把自己的時間、金錢、精力獻給他們想討好的人🥖,好像他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決他們的問題。
“我應該永遠對別人和顏悅色🤾♀️🎞。”
“我決不能讓別人生氣。”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
“這全是我的錯。”
討好者常常以一種令人愉悅的面目出現,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納,然而討好者常常是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的👋🏻。討好者的內心體驗是:我是不重要的。
第二種溝通姿態:指責
指責是一種與討好截然相反的姿態。我們或許也見過這樣的人🥒☆,為了保護他們的自尊,他們不斷的煩擾和指責其他人👭,或是環境🛜,他們把攻擊他人作為保護自己的武器。
“這都是你的錯!”
“就是因為你我才這麽痛苦。”
“你從來沒有做對過一件事💛。”
“我說了那麽傷人的話全都是因為你惹我生氣!”
責備者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出的社會準則是🙏:我們應該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接受來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煩或辱罵。盡管責備者在責備別人時常常會有一種控製感🧑🏿🍳,但是這種感覺是虛幻的。指責者的內心體驗是:我是孤獨且不成功的。
第三種溝通姿態:超理智
有一種人,他們似乎冷酷無情,嚴厲,冷淡🤦♂️,極度客觀🧥🦚,獨裁。他們只關心對錯,沒有感情,既不關心自己的感受,也不關心他人的感受。他們經常提到規則和“正確的”事物,他們只想通過任何方式來證明他們永遠是正確的🤛🏽。
“一切都是學術的✹。”
“一個人必須有才智𓀖。”
“一個人必須冷靜🫱🏻、鎮定——不惜任何代價🏇🏻。”
超理智反映出一個社會準則👍🏻⚃:成熟意味著不去觸碰、不去審視🎤、不去感受🪒、也不抒發我們的情緒感受👧🏼。看似智慧,實則是退出人群🫴,承受孤單。超理智者的內心體驗是7️⃣:我感到脆弱和孤立。
第四種溝通姿態🗡:打岔
打岔模式是超理智的對立面🤷🏽。他們似乎對當前的情境毫不在意,當他們說話時☺️,他們的話總是毫無意義,脫離重點。他們在對話中總能不知不覺把對話弄的離題千裏🪪,他們總是通過打斷來獲得別人的註意。
“我跟你說,你這個事情不能這樣做,你最好……”
打岔者🏊🏼♂️:“咦,這是什麽☺️?哎呀,好不錯的照片👰🏻👨🏼🚒。”
人們常常會給打岔者貼上“自主✍🏻、快樂”的標簽,人們常常對他們的出現充滿歡喜,因為他們總是可以打破各種絕望的氛圍🤵🏽♀️。但實際上🏌️♂️,打岔者的內心體驗是:沒人關心我𓀔,沒有屬於我的地方。
每種溝通姿態都包含達到完善的種子👨🏽✈️:
討好當中隱藏著關懷的種子;
責備當中隱藏著決斷的種子;
超理智中有才智的種子𓀓;
打岔中是創造和變通的種子😲。
我們需要清晰地區分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心渴望👬🏻。
第五種姿態,表裏一致
表裏一致,確切的說🤥,並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完滿的狀態🧛,是我們決定成為更加完善的個體的選擇。高自尊和表裏一致😑,是檢測個體是否具有更加完善的機能的兩項重要指標。
當我們表裏一致會有如下特點:
一種對自我獨特性的欣賞
一種自由流動於自身內部和人際之間的能量
對個性的主張
一種樂於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願
願意承擔風險,並處於易於受攻擊的位置
能夠利用自身具有的內部和外部資源
能對親密關系保持開放的態度
擁有能夠成為真實對自己🐻,並且接納他人的自由
愛自己🕳,也愛他人
面對改變,具有開放和靈活的態度
當我們決定作出一致性反應的時候🥄,我們想到的不是去贏得某場勝利,不是去控製他人或情境,不是保衛我們自己,或忽視他人的存在。選擇的一致性意味著我們選擇成為真實的自己,與他人進行接觸溝通時建立直接的聯系👨🏻🦽⛸。我們希望能夠站在一個既考慮自己👨🦱,又關心他人®️,同時也充分意識到當前情境的角度上,對問題作出反應。
溝通姿態只是我們過去生活經驗的冰山一角👩🏽💻,而這是一個充滿了可怕、自動化和習慣化的過去。薩提亞用“五種自由”表達了積極利用我們自身的資源、創造性地進行選擇的機會和可能性𓀈:
自由地去看和聽存在於這裏的一切👩🏽💻,而不是那些應該存在、過去存在或是將要存在的;
自由地去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表達那些你應該表達的;
自由地去感受你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感受那些你應該感受的🤾🏻♀️;
自由地去要求你想要的📖,而不是永遠等待許可;
自由地代表自己去冒險,而不是僅僅選擇“安全”和不搗亂🧑🧒🧒。
說明:本文摘自[美]維吉尼亞.薩提亞🟰、約翰.貝曼等著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